近来“热点”事件不少。
所有热点城市都会面临“热点事件”,尤其是突如其来的“网络热点”。
这些热点事件,看起来都十分个例,并不代表城市价值整体,但总会迅速发酵,眨眼间上升为整体城市热点,甚至走向“叙事围观”。
而许多热点事件的叙事过程,本身就会成为热点——处置者(当事者)有时会在迟疑、失措中,无法准确、快速地进行叙事管理,从而导致不恰当叙事,最终陷入“叙事失败”。
总结这些事件热点的处置管理,也总会发现几个特征:1、总是没有及时的叙事应对;2、总是没有恰当叙事的逻辑;3、总是缺乏恰当的叙事方式;4、总是没有快速的叙事闭环。而最根本的一点是缺乏事件整体价值走向判断,总是以“叙事囚徒”的方式,沉浸在“叙事困境”中而难以自拔,从而总是陷入“叙事失效”或“叙事失败”的螺旋。
01
城市总要面对网络意见,总要经历热点事件,这是一种叙事常态,并不特殊。
应对者的叙事,也总是基于问题闭环,也会是充满善意的、充满预设期望、具备处置使命的。如果结果又总是不令人如意,那就可能不是专业的,或者总体考量不到位的。
从专业角度看,叙事的起点、叙事的逻辑、叙事的目标、叙事的闭环,应该特别具有专业机制,即使不能做到“滴水不漏”,起码也不应该出现受众信息理解偏移——就是你期望说的和别人直接理解到的几乎不一样。
就像文章叙事,不在长短,但真诚态度、事实依据、观点基点、表达逻辑、思考集成,让人总起来看是完善的——即便不是完美的。
从公共角度看,任何一种叙事都是对象叙事,不是自说自话、自我表达,而是公共表达。但凡公共表达就是关联叙事,它关联到公共价值认知、公众普遍认知。公众在接受这些表达时,总会以自身价值认同去进行筛选,而且是反复筛选,但凡有一点叙事链条的缝隙,人们会立即进行反向透视,最终可能直接走向反向叙事。
从源头角度看,有个叙事起点管理的问题,比如,城市治理中的许多举措,即便可行,但是否合适,会不会形成热点?如果可能形成热点,应该如何进行预先覆盖引导?现实中这种情形很多,比如,城市经常去设计或进行一些看起来特别有公共意义的事,但在受众的视野里,可能是另一回事。又比如,有的“热点”,在事件起源上就隐藏着戏剧性无知、带来“啼笑皆非”式的围观,形成“段子式”的网络事件,从而引发深度置疑,也上升为城市热点。
从敏感角度看,任何叙事都会面对“脱敏”处理这个课题。但凡是人们特别关注的领域,所有的叙事都要进行五步“脱敏预备”:对象、事实、叙事、逻辑、指向。对象是否理解,事实是否完备,逻辑是否严整,指向是否十分明确。忽视对象、不合时宜、不讲策略的所有叙事,都可能是“失败叙事”。还有一点,就是“敏感区认知”,有可能,那些我们认为不应该敏感或者很平常的事件,有可能就埋藏着敏感。
从流量角度看,网络时代的流量是一个不断矫正的过程性结果,网络总是偏好冲突性的信息,总是偏好语言的戏剧性环节。平台算法是一种关键变量,大众舆论也是一种关键变量,双向裹挟下,信息总会从“弱冲突”走向“强冲突”。有时候,失去方向的信息球也会越滚越大,最后可能面目全非。
从情绪角度看,我们已经从一个充分的观点交互时代,进入到一个典型的情绪交易时代,一切皆情绪。情绪管理是所有管理中最难的一环。如果要进行恰当的情绪叙事,首先要解决知识叙事,即总是告知人们准确的知识信息,而不是误差或误解的知识信息,更不是表演或“妆扮”出来的知识信息,从而形成用“准确知识”管理“流动情绪”的闭环。
02
网络上一次又一次的叙事失效或者失败,基本上都是非专业的、自以为是叙事造成的,都不是整体价值评估后的准确叙事、恰当叙事。还有一点,人们总是不重视日常叙事或者细节叙事、递进叙事,最终会形成整体偏向叙事——当你觉得一件小小的叙事无关紧要的时候,具有深度记忆的数据,已经在给你整理整体价值。最终,细小的叙事与整体的形象追求可能南辕北辙、面目全非。
有人会说,那么我就不去叙事,这样就会十分安全,其实更不安全。这里又有一个课题:责任叙事、主动叙事、价值叙事。
因为你不叙事,别人也会参与叙事;你不能叙事正确,别人就会曲解叙事;你叙事价值不充分,别人就会来填补这种“不充分”。胖东来是一个显然易见的诚信实体,其所有的行为信息都具备至高的商业可信度,应该是一个十分令人尊重的商业文明体,但依然陷入网络道德绑架。早期,胖东来对这些“网言网语”十分自信,也不屑于理会,不断做沉默处理,但就是事与愿违。所以,也开始主动叙事。
有人也会问,主动叙事是不是就是单向灌输?也不是。主动叙事是一种信息预埋,是一种主动告知基础事实之上的信息交互行为,目标是提前进行可能的错向舆论管理,同时进行恰当的公众情绪管理,即使不能做到话题覆盖,也要做到情绪切入。要知道,初始信息处置价值越模糊,越容易造成信息认知冲突。
城市的叙事体系,十分复杂又异常庞大,应该是一个特别完整和专业的叙事架构。
这个架构建设的认知前提是:网络信息的冲突性总会存在,前置的方式是主动干预和专业干预以尽量避免,后置的方式是主动自证加上他证,以应对事件的发酵,也就是尽量将所有表达纳入叙事治理体系,加以平衡引导。
同时,有一点应该清楚,但凡是可能性的话题,永远放不下,尽量避免不是刻意逃避,逃避也无法避免。这就需要持续不断的城市叙事体系建设,也就是专业建设。
03
如何来构架这种叙事体系?
叙事体系建设是叙事链建设。城市叙事链的关键,是叙事开端的过滤机制。就像产品线,倒逼机制的前端应该是信息生产一方,而不是劣质产品的事后完善。这需要所有城市机构,高度关注自己的表达生成机制,首先做到初始端的过滤闭环,避免发生“表述存在使用不恰当”。
叙事体系建设是叙事逻辑建设。这个叙事逻辑关联着社会价值逻辑。这种价值应该首先放在公众舆论的角度进行“淘洗”,看看是否会出现错向认知。如果无法保证不会出现此类认知,那就得谨慎考虑叙事的时机。就像维特根斯坦所指出的那样: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当然,也不是一直“沉默”,而是先理清了逻辑,能够说清楚了,再说。
叙事体系建设是主动叙事建设。左右信息流的办法不是“抵挡”,而是“开放”。开放的办法,就是精准信息流的快速建设,用准确的信息流极大消弥错乱的信息流。某些网络事件之所以会出现“反转”,就是快速进行了准确信息流建设,用“真相大白”纠正了事实模糊。而有的热点事件,开头表态还算可以,但处置结果迟迟不见,期望一纸严肃处理声明,即可以让热点“偃旗息鼓”,基本不可能,这是“鸵鸟思维”。
总起来说,出现网络热点事件,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为什么”,因为总会发生。而从主动机制来说,就是不能缺乏完整叙事考证体系,不能缺乏整体叙事的专业能力,更不能缺乏“安全距离”意识。
有一点特别重要:应该有专业团队,必须有专业机制。无论怎样说,不能再用惯常的“手法”,去应对不断变化的网络信息流方式。
避免城市陷入“叙事失败”,避免损伤城市的价值资源,是个大课题。
(作者:闻如是者)
中金汇融-炒股配资平台查询-实盘股票配资公司-配资114平台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