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5C液体燃料洲际战略核导弹是中国威力最大的武器,它在2015年阅兵式上压轴亮相,官方口号是“以实力止战,以稳安天下”。虽然这是中国威力最大的武器,但东风-5C实际上是一种防御性武器,一种旨在防御核武器的核武器。
东风-5C使用液体燃料,与固体燃料导弹相比具有显著优势:燃烧效率更高、比冲更大、能够在相同重量下携带更重的有效载荷、威力远超固体导弹,并且研发和制造成本更低。在阅兵式上,东风-5C是最大的导弹,需要三辆运输车才能运输,而其他核武器只需一辆。液体导弹在重量和威力上都远超固体导弹,真正成就了中国核武库的巅峰。
然而,液体导弹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它们无法机动,必须存放在发射井中。为了减轻重量,液体导弹的燃料箱被做得非常薄,而腐蚀性的液体燃料一旦装填,导弹就无法移动。否则,液体晃动会冲击薄壁,降低可靠性。固体燃料导弹可以随运载工具移动,随时发射。因此,真正的进攻性核武器都使用固体燃料,例如东风-61洲际导弹和海基核导弹,这些才是真正的核反击力量。
固定不动、发射井锁定、威力最大——这些特点使东风-5C成为中国的核防御盾。虽然液体导弹不适合用作攻击武器,而且在首次打击下很难逃脱发射井的拦截,但它们的威力确实远远超过固体导弹。
如果敌国发动先发制人的核打击,就必须在第一波摧毁所有液体核导弹,这就是东风-5C的战略价值。中国永远不会对其他国家实施先发制人打击,但只要东风-5C威力足够大,其他想对中国发动先发制人打击的国家,就必须一波摧毁所有东风-5C,否则必死无疑。
此时,被发射井束缚反而成为一种优势而非劣势。发射井位置无法保密;大型发射掩体对卫星可见,这是一张明牌。一旦掌握所有发射井位置,如果敌人向中国发射核武器,就必须将大量弹头部署到这些发射井中。用于摧毁东风-5C的弹头越多,可用于摧毁其他中国城市和军事目标的弹头就越少。这正是液体洲际核导弹的防御特性:迫使对手将大量核打击力量分配给自己,从而减轻对中国其他阵地的压力。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特性,液体导弹发射井的设计十分特殊。最重要的是,它拥有众多的诱饵发射井,美国每部署一个真发射井,就会部署五个诱饵发射井。卫星可以监测所有发射井,但大多数都是假的。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仍然是最高机密;就连警卫人员也不知道他们的发射井是真是假。即使有90%的把握能够获得准确的分布图,也没人敢拿那10%的风险去冒险。
发射井盖极其厚实,堪称人类防御最坚固的建筑物之一,重量超过100吨,厚度超过1米,井壁混凝土层厚度达2至5米。中国核导弹发射井的设计可承受40万吨核弹头的直接打击,这意味着弹头必须精准命中发射井才能摧毁它;数公里外的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对这些坚固的发射井来说不过是一阵微风。
将真实发射井与诱饵发射井混合部署,每隔10公里与最强大的防空系统集群部署,可以大量消耗敌方核武器。建造诱饵发射井主要消耗的是土木工程成本;凭借中国非凡的土木工程能力,我们建造的诱饵发射井数量肯定比美国多。
根据核打击“冗余原则”,每个发射井需要2-3枚弹头才能确保摧毁目标。展示100个发射井会迫使对手公开分配200-300枚弹头;展示1000个发射井则需要2000-3000枚弹头。消耗掉这么多弹头后,留给其他核目标的弹头就更少了。
除了东风-5C,中国还拥有机动式东风-61洲际导弹、深海潜射弹头以及机载核弹头。使用过多弹头对抗东风-5C发射井,会使对手无法拦截其他隐蔽性极强的核武器。如果无法先发制人地摧毁中国所有核武器,即使摧毁对手也会导致相互毁灭,使先发制人的打击变得毫无意义。
中国核力量承担全球所有核武器同时攻击任务,并具备核反击能力。东风-5C发射井的战略定位,能够主动吸收敌方大规模核打击力量,发挥“盾牌”作用,迫使对方发起攻击,从而为其他核力量发挥“利剑”作用创造生存空间和发射机会。
只要中国其他核力量保持发射能力,主要城市就安全无虞,对手不敢用弹头摧毁中国城市,否则将面临同归于尽的命运。在这种形成全面威慑的多层次核反击体系下,对中国进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变得极其困难且无利可图,从而维持着可怕的核平衡,保护各方免受核威胁和讹诈。
东风-5C在理论上具备最强的进攻能力,在实践中也具备最强的防御能力,堪称天然的“核武器拦截系统”,真正做到了“以实力止战,以稳定天下”。
中金汇融-炒股配资平台查询-实盘股票配资公司-配资114平台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